English

“纪念五四”的历史回顾和当代意义

1999-04-19 来源:光明日报 龚育之 我有话说

“纪念五四”的提出,是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认识的一种提升,并且是借助这种纪念来推进当前事业的一种努力。

从五四到现在,八十年中,在历史转折的几个重要时刻,纪念五四提出过一些什么新的认识、新的要求?对此,作一番大跨度的考察,可以粗略地反映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步伐和进程,并且从中探讨纪念五四的当代意义。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俄国革命爆发,怒涛西迈,转而东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

这是五四运动当时(当年8月)对其历史意义的极高评价,是从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观察的、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评价。当然,这还不好说是对五四作为一个历史节日的纪念。

从手边的材料看,1924年(这是“大革命”开始的那一年,五四运动的五周年)四月十九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秘书毛泽东联名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和团的组织开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纪念和宣传活动。有可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纪念五四运动的第一个中央文件。

这个通告强调,纪念五四必须发挥五四运动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恢复国权运动;二、新文化运动。“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

由此确定了对五四运动双重意义的基本认识。

第一重意义,直接的意义,它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发生在北京的、政治上以反帝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第二重意义,较广较深的意义,它是文化上思想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启蒙运动。

这个新文化运动,其肇始,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前身创刊为标志。其兴盛,由五四运动而得到有力的推进。孙中山说过:“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救亡与启蒙,反帝爱国与革新思想,两者交互为用,交相辉映。哪一个也没有压倒另一个,也不能和不应压倒另一个。这一点“便在当时已显然”:正是救亡运动给新文化启蒙运动开拓新的空间,赋予新的活力。

救亡启蒙的五四运动同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相结合,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反帝爱国民主革命的群众运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中央通告把纪念五四同纪念五一、五五结合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都在五月,这里有着更深刻更内在的原因。纪念五一(劳动节),目的在于推进工人运动,让广大的人们认识工人运动的意义;纪念五五(马克思诞辰),目的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让广大的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反帝,爱国,科学,民主,在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开辟道路,为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道路,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伟大的前进。不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艰难,这个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前进,这个运动已经取得的辉煌和正在创造的辉煌,是不可能否认的。

1939年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五四运动》)和一篇纪念讲话(《青年运动的方向》),随后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是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的开始。这是同总结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建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完备理论相联系的一个新开始。

由此得出一个更深刻的评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划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阶段——旧民主主义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阶段;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这个历史评价,在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阐发。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语言作出的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最高评价。

这个评价已经被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历史实践所证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建国前夕,在解放了的北平——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人民满怀胜利的豪情,纪念五四运动三十周年。

从1919到1949年,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是这个运动收获了最伟大的历史成果的三十年。

从1949到1979年,是五四运动以后的第二个三十年。

一九七九年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这是建国以来纪念五四运动从政治上和理论上给人们以最深刻印象的一次。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一次纪念有它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建国以后,我们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就是在这伟大历史转折的当口进行的。这次纪念活动,成为推动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一次纪念活动。

这次纪念活动,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命题:二十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五四运动,第二次是延安整风,第三次就是由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推动的当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样一种历史回顾,既加深了我们对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作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的认识,更加深了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推动的当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的认识。

五四运动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是从几千年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对旧思想的猛烈冲击,给新思想的传播打开了闸门。在复杂纷纭的种种新思潮的激荡和竞争中,中国人民的中坚力量开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有哪些不足?毛泽东曾经讲过,那时思想界有形式主义(“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形式主义有向右的发展,有向“左”的发展。向“左”的发展变成党内的教条主义。这种教条主义是对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反动,同时也是对五四运动消极方面的继承。

延安整风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就是使全党首先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国际决议神圣化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经过整风,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得以确立。所以,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确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延安整风有没有不足?在全党确立毛泽东的道路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的共识和信念,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具有重大的号召和动员意义的。但这是不是同时隐藏着以后发展起来的个人崇拜因素?历史的事实是,“文化大革命”以前个人崇拜就有了发展,“文化大革命”中达到极端。这是对延安整风反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的背离,也是延安整风可能隐藏着的消极因素的发展。这样,就需要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任务,就是使党的思想从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其成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新时期新道路的开辟和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成功。

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三大篇章(从建党到建国的民主革命时期篇,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前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社会主义时期党史新篇),就是这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五四运动以后的头两个三十年,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大阶段。第三个历史大阶段,会不会也是三十年?这当然不好预断,姑且这样假定。那么,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五四运动以后的第三个三十年。这第三个三十年,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历史大阶段。

今年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是这跨世纪的历史大阶段中一次重要的纪念,是在刚刚纪念过新时期二十周年、正准备纪念建国五十周年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纪念,是在本世纪就要结束的时候,进一步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一次纪念。

所以,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要很好地总结历史,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十年,总结建国后的三十年,特别是总结新时期的二十年。

这二十年,我们在思想理论上收获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了解。这个过程,经历了如下的历史环节: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历史性会议,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个期间的主要历史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党的十二大。十二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纲领。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这就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所宣布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在十三大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规范的表述,并且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入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四)从十三大到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这个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国内国外的政治风波。这是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理论,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并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在南方谈话的思想指导下召开了十四大。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通过南方谈话和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

(五)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在邓小平逝世后,国际国内都在观察和猜测中国将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从回顾百年和面对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根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邓小平理论通过十五大而写进党章,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载入党的史册。

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是以五十年历史(总结建国以来三十年历史,开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年历史)为基底和内蕴的,经历了三大历史关头的考验的,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胜利证明了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今天来纪念五四运动,就要从八十年、五十年、二十年的历史总结中,从邓小平理论的视野中,来探讨五四精神的当代意义。

新时期二十年,是对过去的历史不断进行新的反思、对今后的道路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二十年。随着这种反思和探索,人们对历史、对五四的认识会不断有新的发掘、开拓和议论。而真正的前进,是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六十周年纪念所确立的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前进,是提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之上的前进。

五四以及同五四相联系的主题词: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中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救亡——在今天有了同五四时期和五十年前完全不同的情况,“恢复国权”是人民共和国早已完成的任务。但是,祖国统一尚未最后完成,国家富强还是艰巨任务,世界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各国间竞争极其剧烈,以实力优势为凭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獗,从这样的形势和意义上来说,“国外列强之压迫”问题仍然存在,危机意识不能忘却。爱国,自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始终是邓小平理论团结全民族的最广泛的政治基础、凝聚和鼓舞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

启蒙——三次伟大的解放思想运动,也就是三次伟大的启蒙运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重新恢复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这个精神,贯穿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也要贯穿到今后实践和理论继续前进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邓小平理论,首先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括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本身。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来说,现在,各种各样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相当盛行,“一些迷信、愚昧活动日渐泛滥,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频频发生,令人触目惊心”。发扬科学精神,是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的启蒙任务。

科学——邓小平理论观察世界,注意力总是聚集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极富时代精神的新论点,是党所确定的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兴国之所以要靠科学,不仅在于生产力这个物质层面,而且在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个精神层面。科学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正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意义,不妨比照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把科学思想称为第一精神力量。

民主——新文化运动最先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青年杂志创刊词中的提法),随后讲“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当时把人权和民主当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后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赛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说,民主和科学一道,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有两大失误,一个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一个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邓小平理论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要法律化制度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现在已经列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中。这也是全国人民为之实现而共同奋斗的纲领。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在中国已经八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中国已经五十年。成就伟大,曲折多有。邓小平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过去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根本问题,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之中,从研究中国发展的新经验和当前时代的新课题之中,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给社会主义注入了并将继续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之,从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中,看看我们完成了什么,还没有完成什么。肯定历史已经完成的,作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和新的历史觉醒中,去推进五四运动提出来的、还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纪念五四的当代意义。

(1999年4月12日修改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